教育天地
《中國文脈》推介
《中國文脈》推介
2015屆東臺中學高三(1) 顧 汀
余秋雨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作家,今天我想向同學們推薦他的作品——《中國文脈》。
1.“天人合一”未必是真正的合一,更多的是互相呼應,而且很可能永遠也不能直接交集。世間很多被視為“合一”的地方,其實是一種永久的追逐。
2.記得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那批勇敢的斗士發(fā)布文告,宣告幾千年封建帝制的最終結束,文告最動人的亮點是一個小小的細節(jié),那就是最后所署的年份——黃帝紀年四六0九年。什么都包含在其中了。
對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屈原,
1.自屈原始,中國文人的內心有了更多的自我。這種自我,非常強大又非常脆弱。強大到天地皆是自己,任憑縱橫馳騁;脆弱到風露也是敵人,害怕時序更替,甚至無法承受香草老去鳥鳴花落。
2.一個多愁善感的生命發(fā)出的聲音似乎無力改易國計民生,卻讓每一個聽到的人低頭思考自己的生命。
3.屈原的高尚由內至外無所不在,但它的起點卻是承擔了使命之后的痛苦。他不像諸子百家那樣總是表現(xiàn)出大道在心,平靜從容,不驚不詫。相反,他有那么多的驚詫,無奈不忍,因此又伴隨著那么多的眼淚和嘆息。
再看看余秋雨眼中的陶淵明吧。很多人對陶淵明只是羨慕他自耕自足的生活,同情他“草盛豆苗稀”的困窘,欽佩他不求聞達的淡泊,《田園何處》這篇文章會告訴你
請看文中我尤為欣賞的三個句子。
1.安靜,是一種哲學。在陶淵明看來,魏晉名士的獨立,如果達不到安靜,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,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,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。
2.應受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,而是時間和歷史的外部形式。這種嘲笑,對人習慣于依附著歷史尋找意義的惰性,顛覆得驚心動魄。
3、他不在乎歷史,但擁有他,卻是歷史的驕傲,靜靜的地,使亂世獲得了文化定力。
看了《唐朝幾男子》這篇文章,讓我想起了我背的第一首詩,是王維的《紅豆》?!凹t豆生南國,春來發(fā)幾枝。愿君多采擷,此物最相思”,細細揣摩平實簡樸的語言才可見其妙處。唐詩是中國人最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,即使是最粗淺的中國人,總得會句“床前明月光”吧。文章深入剖析了唐詩的特點和生命來源,讀之有耳目一新之感。讀完后我想起了不少幼時背過的詩,彼時不解其意,現(xiàn)在想來真是回味無窮。且說一句“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”是多美精美的畫面呢!他對李白、唐詩、對和和王位維曾有這樣的語句描述。
1.李白永遠讓人感到驚訝,而我們對他的驚訝,恰恰來自于他的驚訝,因此是一種驚訝的傳遞。他一生都在驚訝山水,驚訝人性,驚訝自己,這使他變得非常天真。正是這種驚訝的天真,或者說是天真的驚訝,把大家深深感染了。
2.詩有典雅的面容,但它的內質,卻是生命力的勃發(fā),詩的個體、群體、時代都是這樣。
3.與陶淵明的安靜相比,王維的安靜更有一點貴族氣息,一點精致設計。他的高明,在于貴族得比平民還平民,設計得比自然還自然。
總之,這是一本深刻厚重的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