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見過山,我的記憶中有山,那是7年前的暑假,我有幸去游覽了黃山,所謂“五岳歸來不看山,黃山歸來不看岳”,如此說來,生平只見過一次山的我倒也有幾點論山的資本了。但畢竟我自小生活在這個以水為榮的蘇北小城,又沒有其他的山作對比,因而,怎么的,我也有些底氣不足。
可是,我卻是喜愛暢想的,沒有見到山,我對山卻有了幾番深入的接觸,在我眼里,山之美是有不同標準的。
首先是粗獷豪放的山,這是我性格的體現(xiàn)。閱讀古詩詞,我總是菲薄那些花前月下風花雪月的戀歌別頌,我所膜拜的是那種一瀉千里、蕩氣回腸的激情。同樣的,對于山的熱愛我也是如此。我曾幻想從華山峭仞的懸崖邊跳下去,那雖然是走向死亡的征途,但那種呼嘯的風聲和一覽眾山小的心情,又惟有此才得以真實體驗,那個時刻,我以為自己已不再是一個人,而是山上的秀巖,或是云集的飛霞,自然與人性的和諧恰在于此。
但我卻是有著復雜的性格的,固然,蘇軾那“大江東去”的壯氣早已令我心馳,但柳永那“曉風殘月”的柔情時常也讓我神往,我也愛那鐘靈毓秀的山川。靈秀的景色大概非泰山莫屬,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”。那千百年來堆砌的靈物,一如千百年間的歷史,縱橫突兀,錯落有致。單是那傳說中的神話就可以為她的每一寸花草鑲上金邊。
然而山的本質(zhì)卻是要巍峨的,他需要一種偉岸的體魄來向人類證實,這才是山,這才是力量,他要讓人類明白宇宙的誕生需要多么久遠的力量的蘊釀,安第斯山,阿爾卑斯山, 昆侖山,喜馬拉雅山,哪一座山不是如此?多少年來,奧林匹斯山上普羅米修斯的神話讓多少人感受到心靈的慰藉——畢竟,在這以水為本的地球上,尚有幾處力拔云霄穿透虹霓的山!
山的存在,其實就是為了給人一種慰藉,他那樣堅定,那樣不可震撼,他就像一個理想,一個信念,一個目標,或是像一封家信,一封情書,一句寒暄,或是一釀紅酒,一缸陳醋……
簡評:寫作散文最重要的思維手段就是聯(lián)想和想象,本文“思接千載,視通萬里”,融廣闊的時空于一體,由實及虛,虛實相生,字里行間涌動著作者積極向上的激情。 (周鶴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