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》(簡《侍坐》)是《論語》名篇,這是不爭的事實(shí)。在《侍坐》里,孔子對其四個(gè)弟子所談的人生理想,按照循循善誘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則,表示了三種不同的態(tài)度,并各作了評價(jià)。對子路“夫子哂之”,微微一笑中流露出的是一絲不滿;對冉有、公西華,夫子沒有直接反映;惟獨(dú)對于曾皙,夫子幾乎是情不自禁“喟然嘆曰:‘吾與點(diǎn)也’”。
不過是“各言其志”罷了,孔子為什么獨(dú)獨(dú)“與點(diǎn)”呢?對于這個(gè)問題,歷來是有爭議的。概括起來說,大致有以下五種代表性說法:
①“孔子與曾點(diǎn)者,以點(diǎn)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”
②“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?!?o:p>
③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?!薄ⅰ坝泳乓摹?、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;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!”
④振興古禮。(雩祭,祭水旱也,春天求雨的祀禮。)
⑤是道家思想,疑為孔門后學(xué)所記。
以第一、第二兩種說法被廣為接受,筆者對此,卻另有說法。請看下面一組材料:
①顏淵、子路侍。子曰:“盍各言爾志?”子路曰:“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?!鳖仠Y曰:“愿無伐善,無施勞。”子路曰:“愿聞子之志?!弊釉唬骸袄险甙仓?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”《公治長篇》
②季康子問:“仲由可使從政也與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從政乎何有?”……季康子問:“求也可使從政也與?”子曰:“求也藝,于從政也何有?” (《子路篇》)
③孟武伯問:“子路仁乎?”子曰:“不知也?!庇謫?,子曰:“由也,千乗之國,可使治其賦(指負(fù)責(zé)兵役和軍政),不知其仁也。”
④孟武伯又問:“求也何如?”子曰:“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乗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?!?o:p>
⑤孟武伯問:“赤也何如?”子曰:“赤也,束帶立于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?!?(《公治長篇》)
從這組材料中,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信息:
①孔子的人生理想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?!?o:p>
②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華三子的政治才能。
③“不知其仁也”。
綜合上述信息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:孔夫子的的人生理想的核心是“仁”——仁者,愛人也。而對其得意弟子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華的政治才能如實(shí)評判后,又實(shí)事求是地道出了“不知其仁也”,其言外之意定然是可惜了他們少了一份仁愛。這為什么不能看作是《侍坐》篇中孔夫子獨(dú)與(贊同)曾點(diǎn)的根本原因?事實(shí)上,從《論語》的零星記述中,我們也能發(fā)現(xiàn)曾點(diǎn)確是一位難得的賢士仁者。
至此,孔老夫子“哂”子路、不贊冉求、公西華而獨(dú)“與點(diǎn)”之意也就已明了:“仁”才是孔老夫子心中的最愛?。?SPAN lang=EN-US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