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(jīng)觀摩過兄弟學校幾位老師的課,對歷史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有著較為深刻的領(lǐng)悟,這里僅談自己的一些體會。
一、課堂教學語言要注意語速、音調(diào)和深度
課堂教學語言能體現(xiàn)出一個教師的業(yè)務修養(yǎng),是關(guān)系到一堂課成敗的重要因素。課堂教學語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標準嗎?有人說話快,有人說話慢,似乎并不需要劃一。但是,一般說來,課堂教學語速宜慢不宜快。記得一次聽一位年輕教師上課,他的語速過快,學生的反應速度則遠遠跟不上,往往老師已經(jīng)到下一問題了,而學生還停留在剛才問題的思索中,結(jié)果是老師興沖沖地指名學生回答,答案卻讓老師哭笑不得,最終自己回答的問題占了70%!整節(jié)課中我最深的印象是:老師說得太多。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調(diào)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,使得他們的思維緊緊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,老師全答了,自然就失去了價值。教學不同于茶余飯后的講故事,或是天南海北地侃大山。講故事和侃大山,別說聽者漏聽一個詞、一句話無關(guān)緊要,即便聽不清一段情節(jié)又何妨。而歷史課堂語言是一種教學語言,教師的講是為了學生的學,教師講課的字字句句都應該讓學生聽得清楚,吸收進去。如果語速過快,要么使圖象重疊,造成混亂,什么也沒有聽懂;要么使人疲于理解,難以展開想象的翅膀,更談不上思維活動的伸展,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損失.
教師講課不能濫用高音和強音。記得我剛開始教課的情形:課前,我請教了一位老教師,他說“上課聲音要高,對學生進行強有力的刺激,千萬別讓他們小瞧了你!要把他們‘鎮(zhèn)’住!”于是乎整堂課都是高八度和驚嘆號,一節(jié)課下來我的嗓子都嘶啞了。相比我的聲嘶力竭,有的教師用低音、中音講課,娓娓道來,緩緩地訴說,循循善誘,猶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,學生唯恐把老師的聲音滑了過去,聽得挺認真的。
其實,一堂課45分鐘,教師的講課不能勻速前進。課堂語言的快慢、高低,都要根據(jù)內(nèi)容不同而隨時調(diào)節(jié),不斷變化,務使聲音跌宕起伏,語調(diào)要抑揚頓挫、富有節(jié)奏感。
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適合學生的水平和興趣,不能晦澀艱深。用詞艱澀,學生不能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,食而不化,必然減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;古代史課堂上引用的古文,世界史課堂上出現(xiàn)的外語,不宜長篇大論,必要引用時,要作解釋。教師語言也不能盡是大白話,或者過于庸俗,或者過于淺顯,低于學生的接受能力,使學生聽得乏味,必然要萎縮他們的求知欲。所以教師備課不但要吃透教材這一頭,而且要吃透學生這一頭,不但要備“書”,而且要備“人”,即要抓學生的思想狀況,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、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。教師只有吃透了這兩頭,才能心中有數(shù),才能有的放矢,才能采用最適當?shù)恼Z速、音調(diào)和深度,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。
二、課堂教學語言貴在“準”
歷史課堂教學語言最要緊的是準確無誤,科學性是第一位的。我們必須力求做到語言嚴謹,用詞確切。有一次聽《近代中國物質(zhì)生活的變遷》觀摩課,授課教師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,收集了一些資料,并且在別人的幫助下制作了多媒體課件。講的內(nèi)容涉及到放足(即不裹小腳),該老師將它與“女子無才便是德”直接劃上了等號。學生稀里糊涂地認同,但這是無憑無據(jù)的,即使學生課后問也不能就這么瞎說。聽者直嘆息搖頭,真是誤人子弟啊!我認為歷史教師不但要以準確的語言,講清楚各個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,而且形容詞的用字遣詞也必須恰如其分,任何言過其實,夸大其詞都是在禁忌之列。歷史課堂教學語言切不可美辭而害意,丟了一個“準”字。
三、課堂教學語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
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,不僅要讓學生從理智上,而且要從感情上分清敵與友、愛和憎,才能通過歷史課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。所以教師語言的情感色彩是很重要的。那么,怎樣增強語言的情感色彩呢?我想不要矯揉造作,故作驚人之語;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詞,不要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。所謂“言為心聲”,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。這就要求教師本人對歷史史實有一個公正的善惡是非觀,對歷史人物有一份真摯的愛憎感情,只有在這樣的基礎(chǔ)上,教師語言的表情達意才能感人至深,教書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實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