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之不及的是,面對核污染的威脅,一些相鄰國家的某些反應。據說加拿大出現了搶購防污染裝備現象,美國有人爭購碘化鉀藥物,在我們自己身邊則發(fā)生了部分人搶購食鹽的風潮。雖然事情很快得到糾正和平息。但還是要承認,我們的國民素質,特別是科學素養(yǎng)需要提升,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反思改進,要從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質做起。
教育、科技圈內的同仁首先關注學校的防災教育。國內幾次大地震過后,學校的減災、防災教育受到重視,但現在又開始出現松懈、搞形式、走過場的情況。據筆者了解,有的城市小學認真搞防災教育、訓練的占到了八成,而一到中學就不那么認真了,尤其是高中,有的學校連形式都不走。平時不認真,遇到情況就難免付出血的代價。教育咨詢專家王渝生教授建議,加強對于青少年的“應急科普”,減災防災、自救互救的知識和能力培養(yǎng)應該進入中小學教材。他認為我們國民在這方面的意識、能力都需要提高。
近期的一次居民樓大火災,有些人是躲進廚房、衛(wèi)生間遇難的,據此分析遇難者可能是把火災與地震的救生混淆了。王渝生主張要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,地震、海嘯、極端天氣等事件,本是依自然規(guī)律發(fā)生的現象。由于人類的生存會受到災難的影響,所以人的生存、發(fā)展也必須遵循自然規(guī)律,敬畏自然??茖W素養(yǎng)主要體現在公民掌握科學知識、科學方法、科學思想、科學精神,并能應用于實際,應用于對公共事務的參與。
筆者認為,既要有“應急”準備,更要強調防災教育常態(tài)化。其實不僅是日本,許多國家的學校都把應對突發(fā)情況,比如戰(zhàn)爭、災害、公共衛(wèi)生事件的訓練作為日常教育內容。
吸取災難的教訓,從更深層次著眼,我們要從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素質出發(fā)審視教育內容。自然史,資源、環(huán)境與人類社會,地球物理、天體物理與宇宙探索,飲食、環(huán)境與健康等現代科技知識,過去總以為離我們很遠,現在看來就在身邊。這些都應該進入課堂,編進教材,替換一些幾十年不變的老舊內容。減負與更新要同步進行。
比較不同國家國民面對自然災害和突發(fā)事件的表現,深感我們的學校要加強公民意識培養(yǎng),比如責任、權利、義務的教育。民眾在災難面前的鎮(zhèn)定、有序,可以讓人感覺到相互信任的力量。其基礎是機構、團體、個人始終如一的誠信、負責。達到這一境界需要全社會作出不懈的努力,教育僅僅是基礎之一。
《中國教育報》2011年3月27日第1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