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這句話,喚起《江蘇教育報》高度關注
這句并非剛剛“出爐”。它在東中或追溯到2009年的實驗中學,已是盡人皆知。在2012年的全國中小學校長高峰論壇和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(yǎng)工程過程中,也是屢有闡述。
如今,這句話,準確的講是創(chuàng)新實踐的辦學理念,與我省提出的“適合性教育”存在著鮮明的內在邏輯,多點的價值重合,引起了《江蘇教育報》的高度關注:
“另起一行,我是第一。”
今天上午(
什么是適合性教育?鄒施凱非常贊同它所蘊含的三層意義:一是適合社會的發(fā)展趨勢與要求;二是適合學校的辦學規(guī)律與條件;三是適合學生、家長的選擇與嘗試。從這一角度看,所謂適合,最強調的是教育的理想與價值輸出要保持一致;辦學能力與教育目標要力求協(xié)調;個人成長與自身潛能要趨于吻合。具體到每一個受教育者,就是做最好的自己。哪怕這是一個歷時性的愿景,只要持續(xù)努力,長久培植,精選方法,總能達到適合。
另起一行意味著什么?選擇與嘗試!
鄒施凱對記者說,學科奧賽如果是你的強項,你就能選擇做運動員,拿了第一甚至可以做唯一;雙語寫作或演講如果是你的獨鐘,你就可刻意練習,把高層次競賽作為自己的演兵場;才藝科創(chuàng)若是你的擅長,你就應借助各種平臺讓自己脫穎而出……。另起一行也是一種嘗試,我在這個領域不行,那就另辟蹊徑;這一次不行,我就努力爭取下一次;今天不行,我不放棄,我相信明天一定能行。
人生總是面對多行,總有一行適合自己,要學會另起一行。只要做到適合,我就能讓自己的價值輸出最優(yōu)、最大。
鄒施凱結合多年的教育實踐、成功學理論指出,價值輸出最優(yōu)、最大不是一個絕對的算法,而是相對自己的潛能、優(yōu)勢,興趣的激發(fā),勤奮加智慧的方法。如,文科的“三博”、理科的“三思”。
“讓小草長成最好的小草,讓喬木長成最高的喬木。”人才培養(yǎng)最適合的“算法”,就是你能找到社會最需要你的那塊綠地,或是最讓你感動的那片森林,讓你如沐陽光和春風。擁有適合的“綠地或森林”,就是你將來事業(yè)發(fā)展最佳的“護城河”,你必然享有足夠的自信,應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挑戰(zhàn)。
另起一行,在價值情懷上考量,具有極其開闊的視野。我是第一,在目標歸屬上追尋,彌散著青春的風骨。鄒施凱說,在多年的教育實踐追求中,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,無論是學校發(fā)展,還是師生發(fā)展,我們都烙下了“另起一行,我是第一”的深深印記,也散發(fā)出濃郁的適合性味道。
在初中,我們最早提出“另起一行,我是第一”的辦學理念,契合了當時初中教育的均衡化發(fā)展要求。在“填谷、建峰、優(yōu)質”三步走策略實施下,評價體系“新三好”、“看起點比進步”,另起一行的平臺搭建,從集團全局、級部模塊,再到具體班級,讓學生充分展示多元能力、各種素養(yǎng),都對這一辦學理念形成了有力的支撐。
適合性教育必須有適合性管理。在高中,我們視校區(qū)全面搬遷為重大機遇期,聚焦“三新定位”,創(chuàng)新“兩課四建設”,突出“做有文化的東中人”的引領,打造高品質的示范校,同時以“人性似水,制度是渠”為核心,提出“五到”管理策略以及師資建設的“六大名師工程”。于內涵發(fā)展上另起一行。
在接受采訪中,鄒施凱從學校對高考、小高考目標的可控性,高尖人才培養(yǎng)的適應性,專門人才打造的可行性等學生塑型的多樣化角度,結合大量實踐案例,向記者闡述了東中“另起一行,我是第一”的實踐追求。
教科研實踐中,如何另起一行?應記者要求,鄒施凱著重介紹了東中這兩年推行的“課比天大,讓學引思;題為命脈,以題導學;問是關鍵,問而知之”的具體做法;課堂教學現(xiàn)代化錄播教室的常態(tài)應用;“鄒施凱名師工作室”和“三維數(shù)學思想”研究的諸多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