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中美科學家啟動“共生體基因組計劃”,校友王俊為中方領軍人物
近日,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發(fā)起“共生體基因組計劃”,該計劃將對海蛤蝓(又稱綠葉海蝸牛)及藻類餌料進行基因組測序。實施該計劃不僅將在宿主細胞中發(fā)現(xiàn)一組能夠進行持續(xù)光合作用的基因,而且能夠找到轉移的特性,包括轉移基因片段的大小、數(shù)量;更重要的是了解這種轉移的運行機制。這些發(fā)現(xiàn)將對基因組的人工調控和基因治療新技術的開發(fā)產(chǎn)生重大現(xiàn)實意義。這次聯(lián)合研究是華大基因“千種動植物參考基因組計劃”的一部分。該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建立1,000種動植物的參考基因組序列。在“共生體基因組計劃”中,華大基因主要負責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工作;由南佛羅里達州大學的Sidney K. Pierce和馬里蘭大學的Charles Delwiche所帶領的美方團隊將為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植物、藻類、動物基因組、分子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學和動植物基因轉移等多個科學領域貢獻強大的研究力量。
實施該計劃的中方領軍人物王俊是我校1992屆高中畢業(yè)生,當年高考他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。王俊現(xiàn)任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、華大基因科技總裁。
最新一期的Nature雜志不僅把封面文章位置中給了基因組研究文章,在新聞特寫(News Feature)欄目中關注中國的基因組研究工作,這一期的特寫聚焦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,Chinese bioscience: The sequence factory. 作為測序的排頭兵,華大基因不僅在中國序列研究領域占據(jù)首要地位,更是在全球基因組研究中占據(jù)一席之地。 華大基因研究院伴隨著1999年"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1% 項目"的正式啟動,目前不僅順利完成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%,在這幾年里取得了飛躍式的發(fā)展。2007年10月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(又稱“炎黃一號”),又在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一起啟動了“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”,2008年3月啟動了“大熊貓基因組計劃”,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制,2009年4月啟動了“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”,2009年8月啟動了“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”, 2009年12月與國家農(nóng)業(yè)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“基因組學農(nóng)業(yè)部重點實驗室”。在國際合作方面,華大基因已啟動了“中丹合作糖尿病項目”、“中國歐盟合作腸道微生物項目”,并與丹麥科學家成立了“中丹癌癥研究中心”、與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“中華基因組研究中心”。 這一系列的研究計劃和成果,都飽含著王俊智慧的汗水。本報曾在第68期、第79期分別以《第一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成功繪制——校友王俊作出重大貢獻》、《大熊貓“晶晶”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完成——校友王俊笑談繪制過程 》為題作了相關的報道。